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主办:中共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纪委 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监察委
       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
        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

        今天是:
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廉政文苑 >> 正文

        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

         【发布日期:2022-05-27】 【字号: 】  【关闭此页
       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

          《荀子》中有言:“君子役物,小人役于物。”大意是说,君子驱使外物,小人则为外物所驱使。

          “役”,为会意字,在甲骨文中,左边是一个面朝左站立的人,其背后是一只手执物打击,象人持殳击人,表示“役使”“驱使”。“物”,本意指万物。管子也说过“君子使物,不为物使”,苏轼提出,君子“不可留意于物”,明人陈继儒《小窗幽记》中记载,“心为形役,尘世马牛”,这些古人之言,均在教导人们要掌握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不要为外界事物或物欲所牵制。

          古人之所以十分强调控制物欲,原因在于对欲望的追求正是人性的弱点:“人苦不知足,既平陇,复望蜀”。欲望没有穷尽,需要越来越多的物质来满足自己,结果使得自己“人为物累,心为形役”,掉入欲望的陷阱,沦为器物的奴隶。

          “欲而不知止,失其所以欲;有而不知足,失其所以有。”迷恋物质,没有节制、不懂取舍,为物所役,便难逃“弃生以殉物”,古往今来的巨贪大恶莫不如此。唐末官员陈璠任职期间贪婪成性,百姓怨声载道,最终被处极刑。临刑之前忏悔道:“积玉堆金官又崇,祸来倏忽变成空。五年荣贵今何在?不异南柯一梦中。”

          如何及早控制对物欲的追求,莫等事后追悔,我们不妨去看看庄子的智慧:“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”鹪鹩在山林筑巢,林子再大,也不过占了其中一根枝条;田鼠到黄河饮水,河水再多,也只不过灌满自己的肚子。再多的物质,固然可以带来更多的享受,但超过一定的限度,物质享受带来精神上的快感也会逐渐消减。而此时,越多的物质,恐怕需要耗费越多的精力,损失掉越多的快乐,有时甚至会搭上自己一生的自由与幸福。

          苏轼在《前赤壁赋》中写道: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这是对物欲的清醒认识与自觉克制。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后,位高权重。有县令在晋见时送给了他一件王羲之书法的唐代摹刻帖,“实为希世至宝”。该县令还送了一幅赵孟頫之子赵仲穆画的飞白竹,也是一件宝物。但曾国藩认为,“世间尤物不敢妄取”,因此大饱眼福之后,原封不动归还。曾氏出身文人,喜欢书画,但不为雅贿所动,在个人爱好上保持了足够的定力。

          司马光在《训俭示康》中说:“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”从根源上来讲,减少私欲,才能不被外物、他人役使支配,这样便能够依照正道办事。尤其是对于拥有权力的人来说,清心寡欲,不为外物所动,方显可贵。

          荀子在说“君子役物”之前还说了一句“内省而外物轻矣”。注重内心的修养,就会把外物看淡。经常不断地省察自己的内心,就能支配外界的事物而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左右。在不知如何取舍时,不妨多问一下自己:是否当为自己所有,自己是否欲望过多?时时“向内看”,自省自警,知足知止,如此则役物而不为物役,祸患自然远矣。(松向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