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主办:中共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纪委 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监察委
       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        今天是:
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廉政文苑 >> 正文

        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

         【发布日期:2022-11-07】 【字号: 】  【关闭此页

        图为画家力群创作的反映大生产运动的版画《帮群众修理纺车》。(资料图片)

          1946年12月,朱德在他60岁生日时,兴之所至,和董必武原韵赋诗两首,其中一首后来广为传颂,诗中写道:“历年征战未离鞍,赢得边区老少安;耕者有田风俗厚,仁人施政法刑宽;实行民主真行宪,只见公仆不见官;陕北齐声歌解放,丰衣足食万家欢。”其中“只见公仆不见官”,表达了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风范,也是延安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。

          “黄河之滨,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。人类解放,救国的责任,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。”这些优秀子孙的领路人——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,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同时,他们又是最接地气、最体察民情的人,置身于群众之中,与群众一块苦、一块干,尽显人民公仆的本色,表现出崇高的人格魅力。

          在美国记者斯诺的笔下,这些公仆是如此的朴素、如此的奋发向上。财政部长林伯渠,身穿一套褪色的制服,红星帽的帽檐软垂,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,一只腿架已经断了,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。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,同部下一样仅有两套制服,另有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,伙食也同部下一样……

          在斯诺夫人海伦的眼中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领导人,有着新思想、新精神,且在开辟着新天地。她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奥秘——在中国共产党内,一个人社会名望的上升和降低自己生活标准的能力(在低标准情况下仍能保持工作效率不变)正好成正比例。能以最少量的物质维持生存,这就是精神富足的体现。

          在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们眼里,中国共产党人是与国民党人不一样的人,因为他们有一种使命。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如实记录了他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延安精神,“这里也完全没有贴身保镖、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中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。”“衣着和生活都很简朴,除农民外,几乎每个人都穿着同样普通的、用土布缝制的中山装。”

          在延安时期,毛泽东提出的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,既是给陕甘宁军民提出的号召,也是全党上至领袖下至普通党员共同践行的承诺。这些公仆肩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,从事着繁重的工作,但他们依然同普通人一样参加大生产运动。1947年,国民党胡宗南部两个兵团进攻延安,党中央机关和部队战略性撤出延安,转战陕北。这个时候,蒋介石专程来到延安,迫不及待地去枣园毛泽东住的窑洞看了看,他很失望:除了一张表面坑坑洼洼的旧榆木书桌,毛泽东的窑洞跟当地农民的窑洞一个样子。就在蒋介石参观的这口窑洞的窗外,毛泽东率先垂范,亲手开辟了一小块菜地,亲手种上了他最爱吃的辣椒……

          这是一次昭示人心向背的宴请。1941年,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回国慰问考察。当时前方吃紧,在山城重庆,蒋介石以山珍海味招待他,据说花了800大洋;而到达延安后,毛泽东请他吃晚饭,桌上只有白菜、咸萝卜干,外加一碗鸡汤。这鸡汤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远客,特地送来的。饭碗里盛着一个政党的本色、装着民心所向。也许,就是那顿饭,让陈嘉庚看到了国共两党的差别,他盛赞延安“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,勤俭诚朴,吃苦耐劳”,由此断定“国民党政府必败,延安共产党必胜”。一个政党的最高领导人与人民心心相印,同甘共苦,人民还有什么理由不拥护,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?

          大生产运动中,在延安的数万名党政军学各方面人员,都投入到大生产的热潮之中。部队、机关、学校根据不同情况,担负不同的生产任务。毛泽东、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带头参加生产劳动,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开荒、种菜。周恩来、任弼时还参加中央直属机关纺线比赛,被评为“纺线能手”。

          当年,毛泽东、朱德率部上井冈山后,国民党曾派人对他们进行游说,许诺高官厚禄。毛泽东坚定地回答:“我们指挥红军的都是革命的公仆,我们战斗为的是解放工农。”公仆,多么朴素的称谓,多么深厚的情怀。正因为当年在延安“只见公仆不见官”,党的领袖、党的干部树立起率先垂范的良好形象,才让人们感到延安是“向着光明的、有希望的、上进的新中国的发祥地”,在延安看到了希望和未来。许多人历经千辛万苦奔赴延安,壮大革命力量,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。

          “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,住窑洞、吃粗粮、穿布衣,用‘延安作风’打败了‘西安作风’。”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、不搞特殊,与广大军民同心同德、和衷共济,不但度过物质极度匮乏的艰难时期,而且赢得了民心、凝聚了人心,直至夺取全国胜利。正因为“只见公仆不见官”的延安作风赓续传承,才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信念坚定、勇挑重担,心系人民、初心如磐,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。

          美国教授莫里斯·迈斯纳在《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》中,认为“延安时代给胜利者留下了一种革命斗争的英雄传统,这就是神圣的‘延安精神’和‘延安作风’”,这是“一种能为未来提供模式的活生生的革命传统”。今天,我们不用为缺吃少穿而犯愁,但仍须谨记弘扬延安精神,永葆公仆本色,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、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。艰苦奋斗的精神、崇俭戒奢的生活态度,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和丢弃。(向贤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