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主办:中共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纪委 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监察委
       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        今天是:
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廉政文苑 >> 正文

        365体育入口_日博365登录网址_365篮球直播吧

         【发布日期:2015-06-16】 【字号: 】  【关闭此页

         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记载诸葛亮去世之后,后人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,他的家产确实只有他在遗表中列出的两笔——一是成都郊区的八百株桑树,二是贫瘠之田十五顷,据测算这仅相当于当时中等人家的财产。但他却感到子孙后代靠这些家产不仅能维持基本生活,肯定还有些富余。人们不禁会问:堂堂蜀汉丞相,家产何止这么点?实际上却恰恰如此。他出将入相,执掌朝政数十年,南征北战大半生,除随身衣物和日常伙食由国家供给之外,再没有任何开支,也没有做其它营生谋半点私利。作为相父,他有足够的地位、权力和能力,给自己置办丰厚的家业,自己享用终生,再留给子孙继承。然而,他却用清白的一生、微薄的家产兑现了他“若臣死之日,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赢财,以负陛下”的庄严承诺。诸葛亮给子孙留下微薄家产的同时,还有一篇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的《诫子书》。

          古往今来,像诸葛亮这样给子孙留薄产,甚至不留遗产者,却是大有人在。

          汉宣帝时,太傅疏广退休回到老家,把自己带回的大笔养老金和贵重器具分与乡亲。有好心人劝他应该用这笔钱给子孙置办家业,他说:“我怎么会老糊涂,竟然不知道为子孙着想啊!看到子孙们都有自己的田地和房屋,只要他们辛勤劳动就能丰衣足食,完全能过上平常人的生活。我现在给他们置办家业就是给他们添累赘,只会让他们变得好吃懒做。子孙有本事,我再给他们大笔财富,就消磨他们的志气;子孙没有本事,我再给他们大笔财富,就是帮着他们犯错误。何况暴富会引发众人不满,我虽然不能教育子孙修德向善,但不想让他们因暴富而招来众怒。再说了,这笔钱是皇帝给我养老的,因此我晚年就和乡亲们共享把它全部花了,难道不好吗!”

          唐玄宗开元年间,工部尚书张嘉贞也是终生不置家产。有人劝他买房置地,他却说:“我贵为将相,何须担心吃不饱、穿不暖!若是我犯了罪,虽有良田美宅,但终归一无所有。那些朝廷官员费尽心机侵占的那么多肥田沃土,自己过世后就全部变成不肖子弟腐化堕落的本钱,我才不学他们,干那样的傻事呢!”

          诸葛亮的后代虽然没有从祖先那里得到丰厚的家产,却继承了他丰富的精神财富。

          在讲究荫袭制度的封建社会,不少为官者在临死之前,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毕生享用、积攒的荣华富贵再传给子孙后代,以求福禄绵延,恩泽后世。而明智的人却并没有那么做,他们或是用更高尚的操守,或是用更高明的处世哲学,把自己的精神财富传给子孙后代。留下一种名传千古的祖训家风,留下一种淡泊宁静的优良传统,留下一种安贫乐道的处世哲学。这才是他们留给子孙们弥足珍贵的遗产。(王丹誉)